“家风”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的高尚品格和优良传统,是给家族后人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人生准则。好的家风不但是家族繁荣的立家之本,也是民族兴盛的根基之源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传承,就是成千上万个家族优秀家风的沉淀。从颜之推的《颜氏家训》,到朱子的《治家格言》,从“孟母三迁”、“岳母刺字”,到“勿以善小而不为,勿以恶小而为之”教子古训,这些至今都为世人所尊崇。
记得在2010年正月,我们家族举行修谱祭祖活动,因为我家曾祖辈就搬迁到其他地方了,作为家族移民的代表,我家很有幸能参加这场盛大的家族活动。修缮家族宗谱不仅是认祖归宗,更是对所有子孙后代进行一次家族家风的教育和传承。在翻开族谱米兰平台,手机APP下载,清晰的刻印着:“忠、孝、勤、俭”四个大字,下面还附注四行小字:
“忠:上而事君,下而交友,此心不亏,终能长久:
孝:敬父如天,敬母如地,汝之子孙,亦复如是;
勤: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。凿井而饮,耕田而食;
俭:量其所入,度其所出,若不节用,俯仰何益。”
“忠、孝”是教导我们如何做人,“勤、俭”是教育我们如何做事。这是我们家族经历了几千年保留和继承下来的族规,是家族历代先辈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的精髓,是世世代代子孙必须遵守的道德风范。
在我幼年时代,家里曾祖、祖辈、父辈等十几口人都是挤在老屋里,每天晚上都是很热闹。那时祖父就经常教导我们做人要懂得孝顺,见到长辈要问好,有好东西要先给长辈。做事要勤劳,只有辛勤劳动的付出,才能得到丰厚的回报。
记得在我六七岁时,家里还是比较穷困,家中所有的支出都是为了吃饱穿暖,根本就没有闲钱去买别的东西。那年夏天因为天热,曾祖母身体一直不适,祖父就花了一角钱买了个西瓜。看到西瓜我们全家非常兴奋。祖父切开西瓜后,拿起最大的那块端给了曾祖母,然后按照长辈顺序依次分瓜,最后到我们小孩只剩下一小块。西瓜虽然分量不足,但却代表着我祖父对她母亲的尊敬与孝顺,那是我们家整年吃的唯一一个西瓜,却也是我们吃的最满足的一次。
小时候家里的大人们,一到天亮都下地干活,只剩下我们小孩在家里。有时我好奇的问祖父,你们为什么天天都要去干活?祖父回答,只有勤劳干活,大家才能吃饱穿暖。
记得那年,初中刚毕业的小叔开始被祖父叫去下地干农活。刚开始还能坚持,第二天,他干了一半就偷偷跑回家了,大家怎么劝他都不愿意去,嫌太累。祖父没办法,最后就说:“如果你今天不吃饭,就可以不去”。为了能逃避干活,我小叔二话没说就答应了,就这样他忍着饿了一整天。到了晚上他实在是饿不住了,哭求着要吃饭,而且答应明天一定去干活。从那以后小叔再也不敢偷懒,变得越来越勤劳,而我们小辈们也都开始学着帮家里干活做家务了。
随着家族发展壮大,家里人也越来越多,老屋已经住不下了。大伯作为长子,他第一个开始分家盖房。我还清晰的记得当年大伯家盖房子时的情景,那时候村里盖房都是花钱请专业师傅帮忙,但以当时家里的积蓄,还远远不够。为此,祖父就要求大伯自力更生,学会自己盖房。那年夏天,他每天一大早,就到山里废弃的采石场,跟着老一辈的师傅们,自学石匠,用铁锤一锤一锤凿岩取石,然后用独轮手推车运回家,又一块一块的背上墙叠起来。伯母在旁边用铁锹搅拌水泥灰,铲到木桶里,堂哥、堂姐就用扁担一人一端来回挑着。就这样他们一家人用自己的双手一块一块的盖起了新房。从那以后,我们家吃苦耐劳、勤俭持家的精神就一直被村里人传颂着。几年之后,我父亲和两个叔叔也各自学了手艺,靠自己的辛勤劳动,赚钱盖起了新房。
自从父辈们陆续分家立业后,老屋里就剩下祖父母两人了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两人虽然年纪大了,但他们还是跟往常一样下地干活。不管是种田、收菜,还是养猪、捕鱼,没有一样会落下。哪怕是生病了,没过几天还能看到他们的身影。有时候父亲觉得他们劳累了一辈子,劝导不要再去地里干活了,各个子女家里也都宽裕了,可以跟着他们一起过。但是祖父却怎么都不愿意,每次都教导我们,人只要能动,就应该干活,不能好吃懒做、坐吃山空。就这样他们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的坚持着,不但没有依赖我们,还用他们的辛勤与汗水,为我们这个大家庭一直默默付出着。
祖父用他的一生的付出传承着先辈遗传的“忠、孝、勤、俭”的家风,用他坚韧的意志品格和顽强的精神风貌,激励着我们一步一步走向成功,一点一滴的成就辉煌。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繁荣昌盛的立家之本和根基之源,我们有责任将它一代一代薪火相传、发扬光大。
(杨社祥 江西金山“好家风正能量”主题征文活动获奖征文)